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乘坐京张高铁赴张家口赛区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工作。当他走进京张高铁太子城站运动员服务大厅时,一边听取介绍一边仔细察看京津冀地区铁路网图、京张高铁和赛区位置示意图及沙盘等展示,并就高铁发展作了重要指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
2021年是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又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历史交汇点上,回顾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展望新蓝图、落实施工图,正当其时。
“独立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全面自主创新”是中国高铁创新发展的三部曲。若以载运工具(列车)为例,这3个阶段的标志性成果就是:从“中华之星”“先锋号”到“和谐号”,再从“和谐号”到“复兴号”。几十年的创新实践告诉人们: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
在2004年大规模引进国外高铁动车组之前,中国已经有了一段独立研制高速列车的历史。中国机车车辆企业在轮轨式动车组上进行了多元的自主研发尝试,这期间所形成和积累的技术能力为以后的消化吸收外来技术和全面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任铁道部高速办副主任、机车车辆总公司总经理的周翊民说过,在20世纪90年代10年间,当时的国家科委、铁道部一共立了300多个高铁研究课题,培养和涌现出了近千名技术骨干,他们跟踪世界高铁先进技术,开展国产化研究,并通过广深准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以及既有线提速等实践,积累了研制、设计高速列车的宝贵经验。
放眼世界,除日、法、德等高铁技术的原创国家外,当时引进高铁先进技术装备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有4例:中国、西班牙、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但能够实现“学生超过老师”的,只有中国大陆一家。
在认真吸取境外引进高铁技术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走出了一条新颖独特的技术创新之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中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的高铁列车制造技术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通过研制“和谐号”的经验积累,自2004年至2016年,从CRH2至CRH380,其中的自主创新含量不断提高,量变引起质变,在2017年终于实现了高铁动车组技术的全面自主化、标准化,研制成功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国标准高铁动车组——复兴号CR400。
“复兴号”构建了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先进科学的技术标准体系,在所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包括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铁集团企业标准等技术标准)占到了84%。不仅如此,中国高铁列车的适应性极强,能适应各种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正因为此,“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欧标”与“日标”,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中国高铁还同时建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中国拥有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高铁如虎添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GPS的替代品,高速铁路采用国内自主创新技术意味着系统的安全性有了更加可靠的保证。
到2020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63万公里,比“十二五”末的12.10万公里增长20.9%。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79万公里(占比26%),比“十二五”末的1.98万公里翻了近一番。根据国家蓝图,到2035年,中国铁路系统总长度将扩大到20万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将延长至7万公里(占比35%)。这些线路将形成以高铁系统为骨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克服中国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提供最有力的支撑。智能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高铁运营的安全性和运维效率;高铁进一步应用环保技术能为大众提供最佳的低碳运输选择;高速货运列车则可以与航空快递和公路快递竞争,提高绿色货运的占比;加上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方面基础研究和软件开发的加强和加大投入,都将为中国高铁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服务、高安全运行、高水平生态的目标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原载于2021年第2期《城市轨道交通硏究》,作者系同济大学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