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23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在湖南株洲举办了2023年度科学进步奖表彰大会。全国共有800多个交通项目参与了报奖,经多轮专家评审,苏州轨道交通《富水超软淤泥质地层盾构“机-土-隧”协同智能控制建造关键技术》科研项目脱颖而出,喜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解决关键难题
苏州富水超软淤泥质地层具有高富水、超软弱、高灵敏性等特征,盾构施工中表现为约束能力差、承载能力低、扰动敏感性高。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为例,28个盾构隧道区间中,12个区间存在淤泥质粉质黏土,土体含水量高达40.15%,承载力仅为50~60kPa。在建设地铁时面临了多重考验,苏州轨道交通家团创造性解决了一系列难题。
难题1
盾构掘进姿态难控
在该种地层中施工,盾构面临的第一个技术难题是盾构掘进姿态难控,易发生盾构磕头、漂移,偏离轴线问题。如何在超弱地层约束下、克服管片浮力、不均匀自重等不平衡荷载,做到盾构机姿态和轨迹可控,是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应对技术
富水超软淤泥质地层盾构掘进姿态与轨迹高精度控制技术
项目组首次开展了淤泥质地层盾构调姿模型试验,探明了调姿过程中盾周土体变形和应力时空演化规律,揭示了机-土动态相互作用机理,为姿态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构建了铰接盾构掘进动力学模型,探明了盾构掘进姿态模式,研发了“调配重、增抗浮、缓调姿、变主动”为核心的盾构掘进姿态模式精准控制技术,并且提出了盾构分区推力设计方法,开发了轨迹跟踪MPC控制器,创新了 “轨迹规划、目标位姿解算、跟踪控制”多模块的盾构掘进轨迹跟踪控制技术。
难题2
地层和隧道变形难控
不良的盾构姿态和同步注浆参数等易诱发土体超挖沉陷、管片结构变形破损。如何在富水超软地层中,综合调控盾构操作参数,保持地层和隧道变形可控,是第二个核心问题。
应对技术
富水超软淤泥质地层土体与隧道变形精准控制技术
项目组探明了淤泥质地层变形模式和隧道不均匀变形特征,揭示了考虑盾构姿态、同步注浆等施工特征的地层与隧道变形机制,为其变形提供了控制依据,并研发了早凝快强抗浮浆液及配套抗浮技术,创新了分区分段分层次洞内注浆隧道不均匀沉降控制技术。
难题3
小净距并行隧道施工扰动大
在苏州地铁7号线工程中,项目组面临了1.8m超小净距施工难题,而对于富水超软地层,其扰动控制问题更为艰难。小净距并行隧道施工扰动大,极易导致隧道偏压、侧移、管片错台破损,如何做到并行隧道“无感”施工,是第三个核心问题。
应对技术
小净距并行隧道智能支顶装备与无感穿越技术
项目组开展了盾构并行施工离心模型试验,建立了“盾构-土体-先行隧道”力学模型,提出了并行隧道安全净距判定方法,为小净距施工提供了评定依据,同时发明了伺服式同步智能平衡支顶装备,提出了平行穿越先行隧道的合理支顶范围,形成了小净距双线并行隧道同步支顶技术,还进一步创新了机-土-隧联合加强的并行隧道新型保护体系,搭建了“荷载-内力-变形”多源感知监测预警系统,形成了超小净距并行隧道“无感”穿越技术。
苏州轨道交通集团将继续加强与国内一流院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等交流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围绕集团主责主业,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开展系统、技术体系、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研发,同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技术产业化,为建设交通强国贡献苏州轨道力量。